“K2”退出郑州 曝城中村改造“潜规则”(3)

扫描到手机 全国楼市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日期:2016-12-19 10:08 字号:T|T

摘要:土地拍卖变成政府私下对开发商的承诺,专家呼吁制定合理的一级开发土地退出机制。

 “郑州模式”

在郑州地产圈内,地产商们都在讨论一个问题:K2来郑州到底是什么目的?

K2内部人士在今年7月接受《河南商报》采访时透露:“郑州是中原龙头省会城市,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潜力巨大,很多一线开发商都十分看好郑州市场发展前景。K2希望把在北京开发的产品带到郑州,相信会受到欢迎。”

一位接近郑州地产圈的观察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不少地产商都在质疑K2的这一说法,他们认为K2来郑州,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拿地。但到底是干什么,又猜不出。

K2风波,也使郑州城中村改造多年的行业规则浮出水面。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郑州城中村改造的行业规则被归纳为十六个字“提前进场,定向拿地,返还成本,底价成交”。

2007年,郑州市政府出台103号文件,规范了市政府各部门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的职能,首次提出土地经招拍挂出让,区政府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办理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并继续按照“一村一策”的方式,企业投资,市政府协调进行改造。

一位郑州地产圈人士称,从明面上说,按照郑州市103号文规定,所有郑州市城中村改造项目都必须经过正规的招拍挂程序。也就是说,政府必须先将拟改造的城中村土地收归国有,进行土地属性的更改、土地上附属物清理等一整套手续之后,方可由企业进入土地市场通过公开拍卖的手段获得土地,企业在缴纳土地出让金后获得的应该是可以立即进行开发的“净地”。

而郑州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特点是,“净地”少、城改地多。

郑州本地开发商张顺(化名)说,开发商与区政府或拆迁指挥部签订协议,显示开发商经过土地招拍挂流程得到城改项目的土地,但区政府会口头承诺开发商,招拍挂只是流程和形式,最终开发商会以底价拿到这块地。

有开发商表示,郑州市的城中村改造本来就是以本土开发商为主体,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发,但与现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不符,作为同行,大家都知道这个“心知肚明、不公开”的规则。

据河南本地的映象网报道,在2008年的首届“中国城中村改造高峰论坛”上,城中村改造的“郑州模式”被推广。

映象网的文章称,“郑州模式”概括起来是三句话:“政府让利,村民受益,企业得利”。

一位郑州地产圈观察人士认为,郑州近年来对城中村改造提速的做法,也无形中使“郑州模式”遍地开花。

2011年,郑州市印发《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首次提出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区级负责,市场运作的模式。由区政府成立国有全资或控股公司,负责本区域范围内的城中村改造融资、安置房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工作。

2012年7月,时任市委书记吴天君(今年11月落马)指出,郑州市将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力争三年内全部完成228个建成区内的城中村改造。

上述地产观察人士认为,若吴天君没有对城中村改造提速,各区政府按照各区的资金状况与能力来适度推进城改项目,或许郑州会逐渐解决过去城中村改造中的法律争议问题。但在城中村改造的高压之下,区级政府没有办法筹集资金同时操作多个城改项目,于是沿用过去的老办法——开发商出资,政府负责动员、拆迁等具体事务,开发商最终会以底价拿到这块地。

责任编辑:平南 关键字:K2城中村房价上涨保定互动房缘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