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京津冀一体化要防止河北"先受其害"(2)

扫描到手机 业界观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日期:2014-04-06 08:46 字号:T|T

摘要:自上个月一则新闻被“澄清”以来,保定、京津冀一体化、副都就不断出现在媒体的头条,河北成为了各方瞩目的焦点。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的京津冀一体化,是否能为“新型城镇化”打开一条新路,则是各方所关心的热点。

一体化需从三要素互动延伸入手

现在讲的北京的很多问题,更多在于这座城市里本身空间结构,在于北京的居住和就业的空间关系。大型居住区形成了,但是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则集中城市中心,这导致交通环境问题。现在北京交通流量50%以上是非上下班出行,大家都提到北京优质的公共资源集中在三环以内,比如三甲医院,重点中小学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家长接受孩子上下学导致交通有额外的浪费。我们曾经定量测算过这一问题,利用寒暑假交通拥堵指数和空气质量数据与平常上下班对比。可以发现公共服务过于集中和资源需求不匹配,导致的许多额外的交通流量,产生了额外社会成本。所以北京很多问题,还是北京城市内的问题。

现在过渡到京津冀一体化,变成一个区域发展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视野。因为随着城市间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体系的建立,已经变成了一个城市体系。我个人以为,要把城市内居住、产业和公共服务三要素互动延伸到城市体系研究里,对于京津冀一体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般来说,产业和居住在一个城市体系的分布,特别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应该形成互补和联动的效应。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联起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一些非常需要聚集性的城市经济产业,比如金融业,就比较适合于大城市。有一些产业,适合中小规模形成地方化经济,则可以分布到小城市或者可以自愿到小城市。对于居民也是,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也需要规模经济,还是应该在大城市,比如机场和博物馆。而一些满足日常需要为主的服务业,小城市也是具备发展能力的。这样使居民和产业能够在大中小城市自由选址,形成一个梯度的自由选址。

具体到京津冀应该怎么做,我不了解。但我觉得人口和产业,都应该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差异化分布,而公共服务则应该共建共享。京津冀这样一个地区,北京的公共服务优势最明显,不仅是数量问题,很多是质量问题,比如优质师资、优质医生、高考录取的概率,这些都是质量优势。公务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应该和房地产市场联动起来,因为公共服务分散开会带来居住地方的机会差别。那如何能够避免房价先行?在公共服务开始改良的地方,就不能够限制当地住房用地的土地供给。因为居住用地供给约束,一般会带来房价的快速上升。为了靠近某个学校,就必须要支付很高的房价,降低了住房支付能力。所以为了提高人们住房的支付能力,就应该在比较好的公共服务的地方加大住房供给,给人们提供机会。

我也做过一些研究,发现高速铁路对城市群的建设和一体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高速铁路的连通,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的拥堵。大城市能够享受其正外部性,同时又降低负外部性。当然这些经验也许不能适用于京津冀。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