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房源的三大益处

扫描到手机 全国楼市 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日期:2014-12-13 13:57 字号:T|T

摘要:回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房源不仅能够增加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安全系数,而且能够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压力。此外,此举还将释放消费潜力,使住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回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房源不仅能够增加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安全系数,而且能够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压力。此外,此举还将释放消费潜力,使住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近日有媒体报道,住建部拟推广地方政府回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房的新模式。笔者认为,该模式能显著扩充保障性住房来源,既提升住房保障的托底作用,又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压力,还能释放消费潜力。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在从过去以投资需求为主导向消费需求为主导转变。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逐级滑落,逼近历史最低水平。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房地产市场隐性风险也在逐步显性化,突出表现在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失衡严重——一方面,城市商品房大量空置,库存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上亿人无法安居。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称,2013年全国城镇家庭住房空置率高达22.4%。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住房空置率明显偏高——美国的空置率在1%至3%之间,香港地区不到5%,日本在全球金融危机时也仅为13.1%。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10%之内为合理区间,意味着商品房供求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空置率在20%之内为预警区间,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修正;空置率在20%以上时,为空置严重区间,政府必须调整相关政策,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与此同时,住房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已成政府的“心头之痛”。总理说:“现在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可以说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居民入睡要戴着棉帽、穿着棉衣,这可以说是政府的心头之痛。”

这些年来,为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着力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从2011年起,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始加速。公开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4年9月底,不到4年的时间里全国保障房新开工套数为2973万套,竣工1724万套。我国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形成,针对不同收入人群的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到2014年三季度末,通过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等实物方式及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方式,我国已累计解决了4000多万户城镇家庭的住房困难,覆盖人口1.2亿。

然而,受制于资金等限制,保障房的托底作用有待继续提升。保障房开工数和竣工数差距不小,2011年以来,有1200余万套之多的保障房开工未竣工,凸显保障房建设“力不从心”。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造房子之外,还需要另辟蹊径,化解总理的“心头之痛”任重而道远。

一方面是保障房建设困难重重,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是商品房市场遭遇寒冬,去库存压力大。既要确保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又要去房地产库存,在这种背景下,回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性房源就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其实,在住建部拟出台回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之前,已经有湖北、湖南、福建、江苏、四川、安徽等省出台了相关地方性规定,目前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商品房回购先例。

毫无疑问,这一新模式若能落实并处置得当,将再一次释放商品房的需求。有业内人士预计,棚户区改造的安置需求就将释放超过1000万套。回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房源不仅能够增加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安全系数,尽早化解总理的“心头之痛”,而且能够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压力,为应对未来房地产可能出现的调整预留出必要的空间。此外,此举还将释放消费潜力,使住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至于如何处置得当,则需要全面把握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