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建设者:国家梦我的梦

扫描到手机 保定新闻 来源:河北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4-11-02 14:25 字号:T|T

摘要:“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说出的这句话,最近经常被张震挂在嘴边。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说出的这句话,最近经常被张震挂在嘴边。“60年的梦,马上要实现了!”语气中,是他作为一名南水北调建设者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全线通水之际,记者走进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北直管部保定管理处,结识了一批像张震这样的水利人。他们激动地期待着全线通水,好让沿线百姓能喝上长江水,他们也一如往常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迎接这次工作上的大考。

“我们的这个技术,别的国家都没有”

“往前看,这就是我们的漕河渡槽,全长2300米,横跨一条铁路、三条公路、两条河。”站在渡槽起点,张震骄傲地介绍起这座宏伟的“水上立交桥”。满城县境内的漕河渡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京石段标志性的大型河渠交叉建筑,共76跨,设计过水流量为12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150立方米每秒。打个比方说,漕河渡槽上可以排满125吨重的重型运货汽车,通过速度每秒一辆,每分钟通过60多辆,而且源源不断。

“你看,跨过铁路的那一跨是30米跨,这几跨是20米跨,我们的这个技术,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国外的渡槽一般都是10米一跨,跨度再加大,很容易出现渗水等问题。为了攻下这个技术难题,我们当初边试验边建设,光试验就搞了半年。现在京石段已经通水6年,可以说,我们的工程质量经受住了考验。”单跨混凝土重量达3400吨、槽身底部距地面最大高度为16米、3孔进口检修闸室单孔净宽达6米……介绍起漕河渡槽的一个个技术参数,张震如数家珍。

规模大、流量大,相应的技术难度就大,漕河渡槽成功的工程背后,是高水平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者。保定管理处副处长李景刚是中国水科院毕业的一名水信息学博士,提起自己的博士头衔,他却摆摆手说:“这可不算什么,南水北调的博士后都数不过来。”

“南水北调无小事,事事通天”

“一转眼,10年喽,把我这个当年的小伙子都熬成中年人了。”注视着漕河渡槽槽身上“南水北调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宣传标语,张震如此感慨,“60多年的构想、30多年的规划、10多年的建设,几代水利人的梦想,我能见证它的实现,这是种荣誉。”

2004年大学毕业后,张震便加入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搞征迁、搞工程、搞运行,10年的青春奉献在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一线。“不管在哪个时期、哪个环节,都不能有一丝的懈怠。南水北调无小事,事事通天,丹江口到北京,哪怕出一个小问题,都是直接报到国家领导人那里的。开始征迁,征迁款的每一分钱都要明明白白地用到刀刃上;后来施工,一钉一铆都容不得差错;现在运行,压力丝毫没有减小,不信咱们到渡槽值班室看看去。”张震说。

一间屋、一张床、一张桌子、两台电脑、两个安全工具柜、五块挂在墙上的制度牌、一把椅子和一件搭在上面的军大衣,这就是漕河渡槽的值班室。

“每人24小时,任务就是交好班、调好闸、填好表,却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正在值班的赵盼龙指着桌子上一摞文件夹介绍说,值班员需要至少每2个小时检查一次各类仪器、观察一次各处水位,把情况如实填到10多种表格上。“2个小时是什么意思,白天不能休息、晚上不能睡。现在秋天屋里的环境是最好的,因为背靠岗头隧洞,值班室建在渠道上,地下就是水流,夏天屋里湿度能达100%,衣服一捏就滴水,冬天山里没暖气,更是冷得不像话。那种环境,人受不了,机器更受不了,我们还顾不上自己,得先管机器。偷个懒行吗?水火无情,提闸提错了一毫米,都是大隐患。”赵盼龙说。

管理处人手少,12个男同志轮流来值班,每个人每两个星期都要来这报一次到,他们把这调侃为定期坐牢。

“等我老了,一定要带着孙子再去漕河渡槽看看”

“工作四年了,三年多没在家。媳妇怀孕一次孕检都没陪着去过,孩子刚一周零一个月,会爬啦、会跑啦,我都不在身边,家里什么事也照顾不上。”谈工作时还神采飞扬的李景刚,谈到家庭却充满愧疚,“但其实我这情况在南水北调线上并不特殊,我们这有几位铿锵玫瑰,更不容易”。

工程组的董志秀便是李景刚口中的铿锵玫瑰之一。保定管理处负责约19公里长的渠道运行管理工作,工程组主管安全巡视、维修养护等,组里4名女将和5名男将一样,要“爬坡过坎、上蹿下跳”。见到董志秀时,她正在徐水县境内的一处工程现场,细声细气却雷厉风行,面目清秀却被明显晒黑。

“我倒不觉得工作累,就是担心回去晚了没法接孩子。”董志秀的爱人也在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北直管部工作,因为负责稽查工作,工作地点并不固定。“现在他应该在河北南段,可能是邯郸,但具体我也不知道,他们的工作有保密性,随叫随走,比我辛苦。”

董志秀和爱人是大学同学,她毕业后原在保定市水利设计院工作,后来自己应聘到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北直管部,被分到保定管理处。“我俩学的水利,上学时就很崇拜南水北调,所以好不容易有这种机会,赶紧应聘。现在我家丫头6岁,已经适应了。选择南水北调我从不后悔,反而感激它在我年轻时,给我这样的工作机会。南水北调是国家的梦,也是我的梦。”董志秀说。

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了一部南水北调题材纪录片《水脉》,董志秀经常带着女儿一起看,她告诉女儿“这讲的就是爸爸妈妈工作的那条大渠”,她说:“我女儿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受益人,她又是南水北调的孩子,如果她长大了也从事这个行业,希望她有责任感;如果不从事这个行业,希望她有荣誉感。”

“等我老了,一定要带着孙子再去漕河渡槽看看,告诉他,这是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是爷爷奋斗一生的事业。”张震也这样说。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