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房族是高房价时代的符号 给社会敲响警钟

扫描到手机 全国楼市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日期:2013-06-21 08:23 字号:T|T

摘要:6月毕业季,全国699万高校毕业生纷纷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据媒体记者调查了解,浙江近期出现了不少90后“毕房族”,一些应届毕业生在拿到毕业证之前先领到了房产证。

6月毕业季,全国699万高校毕业生纷纷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据媒体记者调查了解,浙江近期出现了不少90后“毕房族”,一些应届毕业生在拿到毕业证之前先领到了房产证。   

与毕婚族受到大众祝福不同,“毕房族”一出现就颇受争议。有感叹买房太容易,会消磨年轻人的奋斗意志的;有担心此举助推房价虚高的;有批评家长这样做不负责任的,也有指责毕房族“啃老”的等等。   

说是“啃老”,并不夸张。买房者中,31.6%的人是父母付全款,61%的人是父母出首付,自己赚钱还房贷,另有7.3%的人是靠自己奋斗付首付。调查结果实属客观,大学生刚毕业,即便是金领也不可能有大笔积蓄,一套房少则100多万元多则数百万元,买房自然只能靠父母。   

但是,如果把毕房族完全视为啃老族,似乎也不够精准。大多数情况下,不少家长是主动提出为孩子买房,或者甘愿被“啃”。源于朴素的溺爱心理固然存在,但也有来自焦虑或恐慌的心理支配———当房价仍然稳步甚至报复性上涨,手中持有的积蓄连年贬值,现在不出手也许过几年越发买不起房,反正孩子结婚生子离不了房,何不趁早动手以图安心?   

一说到年轻人买房,坊间总有各类质疑。最常见的是与外国比较,人家外国人往往到了中年才买房。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显示,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而在英国为37岁,在德国和日本为42岁。因此总有青年导师们谆谆教导年轻人别急着买房,应该向外国人一样租房。    这种理由倒是真诚,问题是中国的租房体制能与外国相比吗?连童话大王郑渊洁都能看得清楚: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并非中国自古英雄出少年,而是因为中国的租房体制不健全,房主可以为所欲为,不守游戏规则,随意掣肘租房者。事实上,房租暴涨、房东粗暴、中介设置陷阱,都让租房者毫无尊严可言。   

还有人教导年轻人,有钱买房不如把买房的钱用来投资创业,你看:1998年,马化腾等一伙凑了50万元创办了腾讯,没买房;1998年,史玉柱借了50万元搞脑白金,没买房;1999年,丁磊用50万元创办163.com,没买房;1999年,陈天娇炒股赚了50万元,创办盛大,没买房;1999年,马云等18人凑了50万元,注册阿里巴巴,没买房。如果当年他们用这50万元买了房,现在估计还在还着银行的贷款吧?   

且不说这些罗列未必属实,即便属实,马化腾、马云们的成功难以复制,而从最简单的事实判断看,要是1999年果真买了房,恐怕早已还清了房贷,房产也增值数倍了吧?正如有网友感叹:创业成为大鳄毕竟只是少数,失败的则是多数,而当年拿50万元买房的,现在十有八九会幸福,按成功比率来说,买房岂不是更高效的投资?    

与其指责毕房族,不如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和理解他们的无奈。网友流行着一首据传是代表着毕房族心声的“毕房族之歌”,里面有这样几句:你只看到我的房子/却没看到我的担心/你嘲笑我匈奴未灭先以家为/我叹你总等不到“(房价)合理回归”/我们都是“毕房族”/其实/我们真的不想/为高房价代言。”这其实不是懦弱,也不是矫情,而是被高房价裹挟或绑架的痛苦。   

购房低龄化确实不正常,这种不正常不是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造成的,而是高房价造成的,是畸形的制度造成的。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市场调节和政府的理性科学调控。“毕房族”是高房价时代的一个符号,他们的出现,是唱给高房价的一曲哀歌,也是敲响的一记警钟,当房子成为社会大众最关心的事情之一,这绝非好事。

责任编辑:颉培培 关键字:毕房族毕业季大学毕业生毕婚族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