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 超大 行高 马上打印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 地产新闻 > 保定新闻 > 保定规划用地3291平方公里 建设新时代古城

保定规划用地3291平方公里 建设新时代古城

2013年04月11日 09:40

【为深入贯彻落实《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按照《中共保定市委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突破战略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明确的“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坚持‘一城三星一淀’组团式发展模式”的城市突破战略,我市编制了保定市中心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规划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和徐水、满城、清苑、安新四个行政县。总面积为3291平方公里。

一、中心城市发展目标

统筹保定中心城区与徐水、满城、清苑等周边地区的空间需求,构建保定都市区协调发展、生态良好的城乡一体化空间。建立合理发展模式,加强城乡统筹,形成功能一体、高度发育的城乡经济综合体。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空间资源,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障并确立保定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本地经济增长效率,促进保定中心城区的理性增长。突出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相互融合,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传承保定城市规划的历史脉络,呼应“西山东水映名城”的生态格局,重塑狼峰竞秀的“山水城市”。

到2020年,中心城市总人口达到35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规模达到400平方公里左右。远景展望到2030年。

二、中心城市发展结构

加力做大中心城市,坚持“一城三星一淀”组团式发展模式,努力把中心城市统筹打造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宜居、创业之城。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满城、徐水、清苑、安新、低碳新城和高铁新城“七组团”城市空间结构。

三、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为:产业支撑、服务带动、空间优化、特色提升。

(1)产业支撑战略:构筑四大产业体系,包括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打造特色化、领先型的产业聚集区。

(2)服务带动战略: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构筑强大的服务中心体系,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由制造业单轮驱动转变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3)空间优化战略:以打造低碳城市为目标,采用“多中心、紧凑的组团结构;功能混合、职住平衡的用地布局;山水相连的生态网络,公共交通引导的发展模式”等布局原则,实现保定中心城市在空间方面与打造“低碳城市”目标的契合。

(4)特色提升战略:一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打造“文化名城”城市名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古城空间形态和历史环境风貌的协调与完整,展示“明清风貌、灰墙黛瓦、书院衙署、槐柳荷花”的古城风貌。二是突出山水城市特色,打造“山水保定”城市名片。一方面实施生态涵养与修复,另一方面建立区域一体化的交通体系,整合区域资源。打造“西山东水、田城居中”的山水城市特色。三是突出低碳城市特色,打造“低碳城市”。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四、中心城市职能分工

中心城区组团,拉大城市框架、提高承载能力,继续做好三大片区改造和东湖、西湖片区建设,加力推进城市北延东拓,重点打造北部低碳新城和东部高铁新城两个组团,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城市扩张发展的重要引擎。

清苑组团重点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形成疏解中心城区部分加工制造和物流配送功能的新型工业卫星城。

满城组团重点改善西部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保定西花园和休闲度假、文化旅游服务基地,成为分担中心城区部分文化、居住功能的生态精品卫星城。

徐水组团重点建设保北装备制造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蔬菜副食供应基地,形成疏解中心城区部分装备制造和区域物流功能的新型工业卫星城。

安新组团重点保护和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建设环京津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居住方便舒适的新型生态精品卫星城。 

低碳新城组团建设国际化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技术与产品创新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低碳经济先导区和产城互动、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示范区。

高铁新城组团建设集交通、会展、信息流通、物流产业、商务活动、地方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组团。

“三星一淀”,按照“同步、同标、同城”标准,加快推进清苑、满城、徐水、安新四个县城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实现基础设施共享。通过组团发展,把中心城市打造成低碳发展特征鲜明、文化底蕴充分彰显、充满创业激情和发展活力的山水宜居城市。

划建设中,要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建设小区公园、广场、公共绿地等疏散避震场所。中心城区设防烈度为七度。

人防规划:按照国家人防二类重点城市的要求,完善人民防空体系。地下空间开发应结合城市平时防灾和战时防护的需要。大型地下建筑的规划、布局应符合城市总体防护要求,应结合地面公用设施建设,安排地下防空专业工程。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地下娱乐设施、地下交通通道及普通地下室等工程建设应充分考虑战时人防的需要,做到平战结合,并制定平战结合转换方案,使人防工程在规定转换时限内达到战时使用要求。

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指导思想和原则:

(1)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和空间形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存,抢救濒危珍贵文物和近代优秀建筑,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特色。

(2)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采取全面控制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古城历史环境风貌的协调与完整。

(3)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将保护与旅游开发、文化教育、民俗活动及公共休闲有机结合,形成内外一体的文化旅游体系。

(4)古城保护与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相结合,处理好保护与改造、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整治,促进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古城保护:护城河与府河范围内为历史城区保护区。严格保护古城独特的“靴形”结构、现存的城墙遗址和护城河水系。保持古城西部、北部、东部护城河和南部府河水系走向、宽度基本不变;保护现有水体,严格控制沿线污水的排放;严格保护西大街、东大街、北大街、南大街和城隍庙街等对城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道路网骨架,保持其走向和宽度基本不变,对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制和色彩进行严格控制。

古城内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总督署—古莲花池历史文化街区、淮军公所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特色街巷、胡同,保持其走向、宽度、名称基本不变。不得拆除历史文化街区内原有的特色民居建筑,并应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制和色彩,使其与原有的特色建筑相协调。严禁新建对文物建筑、街道景观有严重影响的建筑物、构筑物。严格保护街区两侧的古树名木。

文物保护单位:对市区内2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管理部门确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严格保护。保护区内按照已经划定的文物保护范围,禁止各项建设活动。建设控制地带应严格控制整体空间环境。新建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和材质等要素应与文物建筑本体年代相协调。环境协调区内应控制建筑高度。环古城路范围内,一般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6层以内,特别重要的公共建筑在极其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局部放宽,但最高不应超过24米。其他区域,在完善“环古城公园”建设的同时,部分特殊地段可在保护古城整体空间格局基础上,结合旧城改造实际情况进行低密度开发建设,应提高绿地率控制指标,建筑风貌应与古城风貌相协调。

到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41万人,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4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北部电谷区、东部高铁区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建制镇(大王店)。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搬迁或改造污染严重以及对城市安全构成威胁的工厂与仓库。新区建设向东重点发展高铁及其站场、向北重点发展中国电谷区、向西重点发展体育新区、向南重点完善汽车产业区。

建设东三环、京昆高速保定连接线 “保定·中国电谷”立交桥,建设西北郊交通客运站,实施保定火车站扩建改造和七一路等道路改造,对朝阳大街、七一路、东风路、裕华路等城市主要道路进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和既有建筑改造和街景整治;建设保定市大水系,启动王快、西大洋两库连通工程,实施府河综合改造和中水深度处理工程;建设垃圾发电厂和医废处理中心、启动南郊和西北郊热电厂建设。建设万博广场、香江新天地商贸广场、新燕赵商务广场、世纪财富广场。规划建设文体中心、IT文化产业基地、保定历史文化名人苑、关汉卿大剧院,整治修缮西大街、光园、淮军公所、恢复总督署西路和古莲花池十二景。建设“太阳能之城”年度项目、搬迁看守所、太行水泥厂。做好长城公司富瑞园林万亩绿色生态风景区、城市园林绿化。

远景依托城市发展轴线构建开放型城市发展模式:“南北二产支撑、东西三产提升、西山东水映名城”。南北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东西形成现代服务业基地。利用交通出入口的优势条件,预留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四个方向的生产服务用地。保护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结合西部体育产业的发展,配套形成低密度开发的城市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区。结合府河和漕河沿线控制规划形成城市文化休闲带及生态景观带。

责任编辑:李楠

文章来源:http://bd.zhijia.com/news/2013/0411/24623.shtml